ARTICLE

Volume 3,Issue 9

Fall 2025

Cite this article
2
Download
7
Citations
45
Views
21 February 2025

核心素养视域下物理类拔尖创新人才的“中、高、本”贯通式培养模式

占国 李
Show Less
1 长春市十一高中, 长春市十一高中
ETR 2025 , 3(8), 45–47; https://doi.org/10.61369/ETR.11060
© 2025 by the Author. Licensee Art and Design, USA. This article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NC 4.0)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
Abstract

物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在推动科技创新、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具有深远影响。紧跟科学领域前沿发展、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所需、助推未来科学发展,是物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与根本[1]。核心素养视域下物理类拔尖创新人才的“中、高、本”(即初中、高中、本科)贯通式培养模式,有助于打破学段壁垒,消除明确的学段界限。探索以高中学段培养为基础,向前外延至初中学段启蒙、向后延伸到大学本科学段深刻的贯通式培养策略,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现创新成果价值能力的物理类拔尖创新人才。物理类拔尖创新人才的“中、高、本”贯通式培养模式,既革新传统的人才培养计划,又迎合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全面提升物理类拔尖创新人才的质量和能力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缩短人才培养周期,与此同时还能够更加有效对接硕博人才培养需要等都具有深远意义[2]。

Keywords
拔尖创新人才
核心素养
贯通式培养
教育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References

[1] 钟秉林,陈枫,王新凤.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本土经验与理论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2023,43(12):1-9.
[2] 李红,杨新建.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科教学模式改革—— 以大学物理课程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23,(06):10-18.
[3] 姚舜,陈立其.“大学- 高中”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通研”融合课程开发[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4,(03):25-33.
[4] 张旻蕊,杨帆.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的实践经验、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J].人民教育,2024,(06):38-41.
[5] 王伟.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实践研究[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4,(06):40-41.
[6] 孙夕礼,陈廷俊.“大学- 高中”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4,(03):18-24.
[7] 丁才成,丁敬敏,李东升.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7,(01):81-85.
[8] 王秀彩.长程构想,系统设计,个性指导——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3,(11):14-16.
[9] 钟祖荣.基于拔尖创新人才特征和成长规律的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人事科学,2024,(12):22-31.
[10] 周传章,谢钢.基础教育阶段优化拔尖创新人才选育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4,(S1):6-8+12.
[11] 张旻蕊,杨帆.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的实践经验、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J].人民教育,2024,(06):38-41.
[12] 范玉莹.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导向下的本硕博贯通课程体系重构[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3,13(06):17-21.
[13] 白学军,刘颖,卢柳柳,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国际经验[J].基础教育参考,2023,(04):3-21.
[14] 孙夕礼.“高中- 高校”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J].人民教育,2023,(01):49-51.
[15] 陈夏莹.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成效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0.

Share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