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3,Issue 9
Fall 2025
职业教育微专业改革的“价值”辨析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途径,长期以来在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和技术革新,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微专业作为一种灵活的教育模式,逐渐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职业教育微专业改革的价值,分析其在适应产业需求、提升教育灵活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等方面的优势,评析其可能带来的短期化、碎片化等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通过辩证分析,旨在为职业教育微专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孟繁哲.微专业缘何受热捧[N].《人民日报》,2024-10-22(009).DOI:10.28655/n.cnki.nrmrb.2024.011741.
[2] 叶真,谢诗涵,周永金,等.微专业:教改“试验田”期待结硕果[N].新华日报,2024-11-22(005).DOI:10.28872/n.cnki.nxhrb.2024.007678.
[3] 周世祥.高校微专业:培养兴趣,“一专多能”[N].《光明日报》,2024-10-29(014).DOI:10.28273/n.cnki.ngmrb.2024.005464.
[4] 魏其濛.高校纷纷开设微专业,“香”在哪[N].中国青年报,2024-11-04(005).DOI:10.38302/n.cnki.nzgqn.2024.004272.
[5] 胡波.让微专业成为新型“充电站”[N].新华日报,2024-09-26(003).
[6]李昕,李旸,汪潇.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高校微专业建设探索与思考—— 以河南农业大学国土空间规划微专业为例[J/OL].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01):81-84[2025-01-22].https://doi.org/10.13892/j.issn.2097-4035.2025.01.015.
[7] 夏小云,庄鹤林,黎良山,等.地方高校“AI+X”微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索[J].大学教育,2024,(23):120-123+144.
[8] 张剑锋,李懿宸.当代高校微专业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创新研究[J].山西青年,2024,(22):97-99.
[9] 黄昕.数智时代高校微专业的内涵特征、建设机制与推进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4,(06):39-46.
[10] 苏彩,李学强,刘雨桐.产教融合视域下H 学院跨境电商微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4,(24):53-55.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24.018.
[11] 袁婧,李艳,吴飞,等.AI+X微专业项目实施效果研究—— 基于首批学员的调查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06):68-73.
[12] 彭木,黄凤兰.新工科引领的硒产业微专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18):161-165.
[13] 朱俊义,张秋菊,孙仁爽,等.应用型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发展路径探析—— 基于微专业建设的视角[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4,45(07):39-44.DOI:10.13877/j.cnki.cn22-
1284.2024.07.006.
[14] 李娜,杨阳.创新“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信息类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改革与实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3,25(06):38-43.
[15] 司均飞.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智慧物联微专业建设路径探析[J].信息系统工程,2024,(09):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