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3,Issue 9
Fall 2025
人工智能时代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讨
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影响各行各业,包括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传统课程设置在培养学生适应新时代需求方面逐渐显得不足,如何将AI技术融入该专业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专业培养需求及高校课程内容智能化建设的趋势,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具体的改革策略与实施建议,旨在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1] 庞语汇.浅谈大型建筑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建设[J].品牌研究,2022(23):113-116.
[2] 王苏然,陈有亮,王琛.多媒体弱化理念下土木工程课程教学优化路径—— 以"工程地质" 课程为例[J].大学(教学与教育),2024(1):157-160.
[3] 车伟,孙俊利,杨震铂.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 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2, 31(4):7.
[4] 兰景岩,曹振中,苏阳.疫情防控期工程地质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21(2):3.
[5] 马万经,王玲.国内外典型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对比分析研究[J].大学:教学与教育,2023(2):31-35.
[6] 朱炜,朱晔,王鹏玲,等.国内外典型工科大学轨道交通运输专业建设对比研究[J].高教学刊,2023, 9(17):12-15.
[7] 宋玉香,张诗雨,刘勇,等.城市地下空间智慧规划研究综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20.
[8] 马鹏飞,郭德龙,许文年,等.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中应用:回溯,挑战及展望[J].水利水电技术,2022(053-005).
[9] 蔡志奇.地方高校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逻辑与进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 039(005):154-160.
[10] 侯佛钢,张学敏.地方高校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集群探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 039(003):99-104.
[11] 孙雅锦.普林斯顿大学本科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及其启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3.
[12] 宋汝欣.中国推进高铁"走出去" 面临的政治风险及其作用机制分析[J].当代亚太,2017(5):30.
[13] 李悦,宋志飞,王建省,等.新时代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创新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0, 17(1):2.
[14] 林鹏,许振浩,杨为民,等.新工科背景下交叉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3, 9(4):27-30.
[15] 郭春,杨璐."一带一路"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的国际化能力培养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 6(8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