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3,Issue 9
Fall 2025
面向医工航交叉的多相流理论及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
本文在当前医工航多学科交叉形势下,分析了多相流理论及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在学科交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在实践中促进课程教学的改革,从而更好地利用多学科交叉优势,推动多相流理论及应用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发展。
[1] 夏 伟,李彭平,邵娇芳,等.医工信交叉学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8):317-318.
[2] 王翔,张峤,王为.中国空间站建设系统方案特点与展望[J].航天器工程,2022,31(06):26-39.
[3] 季斌,罗先武,龙新平.服务于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的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以流体机械空化多相流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43):140-142.
[4] 孙丽珍.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与管理[D].上海交通大学,2010.
[5] 李严兵,孙秋敏,王爱平等.医工交叉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型研究生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5(15):35-38.
[6] 许建良,李伟锋,代正华等.“多相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73-74+76.
[7] 姜天悦.研究型大学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8.
[8] 侯德义,邢佳,宗汶静.基于科教融合理念的课内外深度协同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23(1):9-15.
[9] 崔新光,李仁府.人体呼吸系统的计算流体与粒子动力学基础[ 译著].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21.
[10] 王小力,王傅民,吕腾博.医工学科交叉“物理治疗医学”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4(9).
[11] 孟璐,王若飞,翁莹莹,等.基于CT 数据的人体下呼吸道模型三维重建[J].现代医药卫生,2021, 37(16):4.
[12] 彭进业,冯晓毅,蒋晓悦,等.课程教学中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21(14):3.
[13] 亓玉栋,宋桂梅,李慧敏.流体力学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索[J].高教学刊,2017(5):3.
[14] 王俏,郭永昌.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2(12):3.
[15] 顾媛媛,梅冠华,王晓英,等.《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2022, 20(3):19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