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3,Issue 9
Fall 2025
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模式探究
近些年,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稳步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逐渐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资助育人模式的创新尤为关键。2023年1月教育部等 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意见指出,2035 年前要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确保家长充分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和资助政策,而学校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和需求,为制定个性化资助育人方案提供依据。[1]同时,高职院校也会有效对接社会资源,拓宽资助渠道,进而可以更好地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而均衡的发展。本文将从构建意义和构建策略两方面对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模式展开探究,以期能为相关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提供部分理论支持和参考借鉴。
[1] 孙永鸣. 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和特征[J]. 中国德育,2021(18):15-19.
[2] 金峰,王腾飞. 深化发展型资助育人成效的机制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6):153-156.
[3] 原慧丽. 高校学生资助与思政教育互融共建的实践与思考:以广东省部分民办高校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2023(24):73-76.
[4] 王淑贤. 精准资助育人中的高校家校联动机制探究[J]. 劳动保障世界,2019(33):80-81.
[5] 陈思杭,丁佳俊,肖慧. 基于协同视角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20(23):54-55.
[6] 李佳霓.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与路径分析[J]. 文教资料,2023(2):187-190.
[7]周韵曦.明确育人目标与职责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N].中国妇女报,2023 - 02 - 01(001).
[8] 王瑞,徐仁成,张燕,等.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困境与提升路径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2(11).
[9] 陈萍,张朋,陈金蕾.高校家校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原则及内容探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6).
[10] 周以杰,刘冰.资助育人视域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提升路径探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
[11] 魏露.高等院校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启示及立法回应[J].重庆行政,2022(6).
[12] 孙小玉, 陈秋蕊. 发展型资助育人理念下高职贫困生心理韧性现状调查及团体辅导干预—— 以连云港开放大学实践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4,(33):137-140.
[13] 解晶, 田玉梅, 王玉贵.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品牌建设探索—— 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以光为引”资助育人品牌为例[J].吉林教育,2024,(32):94-96.
[14] 马圆圆, 徐元元. 构建“五位一体”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10):154-156.
[15] 平瑶. 从保障型转向发展型: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的路径选择[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4,23(06):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