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3,Issue 9
Fall 2025
基于专创融合项目式教学的机器人仿生学基础教学改革
“专创融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方向,是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机器人专业特色课程《机器人仿生学基础》在创新思维培养、课堂参与度及内容更新等方面的不足,探讨了基于专创融合项目式教学的课程改革。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及完善评价机制,以提升学生的“4C”能力,即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实践效果良好,深化了专创融合教学改革,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师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张金海,马聪,高琴,等.新工科视域下工程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机械设计,2024,41(06):171-176.DOI:10.13841/j.cnki.jxsj.2024.06.024.
[2]孙刚成,杨晨美子.系统思维视域下的新工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J].系统科学学报,2024,32(02):108-113.
[3]牛士超,李秀娟,韩志武,等.新工科背景下仿生机械设计课程的“四跨”教学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04):82-87.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9 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2019-03-26)[2022-07-2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03/26/ content_5458031.html.
[5]赵玉新,许德新,刘志林.“3I”特色新工科人才多维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02):31-37.
[6]周黎明,吴明霞,喻洪平.基于“专创融合”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7(09):123-127.
[7]吴晓静.论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的路径依赖与突破[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4,28(02):25-35.DOI:10.19411/j.cnki.1007-8606.2024.02.003.
[8]杜启霞,高锦飚,祖强,等.从“背离”到“融合”:专创融合共同体的逻辑起点、内在机理与建设路径[J].江苏高教,2024,(02):60-64.DOI:10.13236/j.cnki.jshe.2024.02.008.
[9]肖立,黄嘉莉.一种循环互利的“教育生境”:美国高校翻转课堂培养大学生“4C”素养的个案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2):218-225.
[10]兰凯,陈硕然,叶常青.分类培养视域下专业学位研究生“专创融合,课创融汇”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2024,(03):176-182.DOI:10.19370/j.cnki.cn10-1886/ts.2024.03.024.
[11]毕海胜,卜秋祥,郭建章,等.基于TRIZ理论的专创融合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07):171-173+185.DOI:10.13492/j.cnki.cmee.2024.07.051.
[12]刘新娥,殷晓春,李方方.专创融合视角下“学研赛创”一体化能力培养研究——以移动应用开发专业“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4,(08):85-88.
[13]王学智,张景强,马宁,等.“专创融合”背景下机械装备结构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03):157-159.DOI:10.13492/j.cnki.cmee.2024.03.019.
[14]宁树实,赵国库,李青,等.专创融合视角下创新思维课教学案例设计[J].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5):352-358.DOI:10.12677/ces.2024.125294.
[15]李晓.应用型本科高校专创融合的价值实现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24.DOI:10.27796/d.cnki.ghbsf.2024.000012.
[16]胡天佑,李晓.应用型本科高校“专创融合”的价值导向、阻滞因素及推进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12):127-131.DOI: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