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3,Issue 9
Fall 2025
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产教深度融合创新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
培养新型劳动者队伍,是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保障。智能输配电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对新型劳动者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针对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质量低下、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以四川省智能输配电装备制造产教融合示范项目为案例,探讨了产教融合在智能输配电产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创新。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以“双元主体、多方参与、产教同行、科教融汇”为核心的产教融合模式,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和产业需求,适应了新型劳动者的培养需求。
[1] 林伯强,滕瑜强.新质生产力与“双碳”目标的关联和挑战—— 基于能源低碳转型的视角[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 (05):35-46+208-209.
[2] 楚金华.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逻辑理路与实践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19):6-14.
[3] 赵方,蔡涛,陈青.高水平高职专业建设探析—— 以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输配电专业为例[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04):99-103.
[4] 谢超,李佳凌,孙万香,等.高职院校校企产教融合模式下人才培养方向探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3(09):205-207.
[5] 刘鑫焱,付明丽.培育发展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N].人民日报,2024-09-11(015).
[6] 王政,刘温馨.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N].人民日报,2024-01-15(001).
[7] 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8] 曹雅丽.厚植新质生产力新型电力系统向“绿”而行[N].中国工业报,2024-10-21(007).
[9] 罗必雄.能源电力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总体研判及应对策略[J].中国勘察设计,2024,(08):11-15.
[10] 盛万兴,尚宇炜.培育电力新质生产力推动配电网高质量发展[J].农电管理,2024,(08):16.
[11] 王秀梅,胡蝶,王绚.校企合作“一带一路”电力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3,(10):26-31.
[12] 赵笑笑,王玺,李爱晶,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23, (03): 63-64.
[13] 顾德仁.走向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光明未来—— 评《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实践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24,12(02):2.
[14] 陈建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26-127a.
[15] 安冬平,傅渝稀,季明.中国特色高质量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时代内涵、建设目标与实现路径[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4,23(05):25-31.
[16] 李健,苏雁.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创新人才[N].光明日报,2024-08-1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