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3,Issue 27
Fall 2025
基于乡村振兴视域的传统民间百衲工艺研究
本文从民间百衲工艺的艺术特征、民间百衲的图案与构成分析、民间百衲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分析了乡村振兴视域下民间百衲工艺面临的困境与发展策略,通过相应的多种尝试解决传统民间百衲工艺在大工业时代所面临的困境,提升传统民间百衲工艺的现代适应性,激活乡村女性劳动力和创业者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农村手工经济的发展与百衲工艺的传承创新。
[1] 柏小剑.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土陶产品设计与创新——评《农村艺术性民间工艺》[J].中国农业气象,2021,42(6):1.DOI:10.3969/j.iss n.1000-6362.2021.06.008.
[2] 邢乐.我国传统百衲织物的流变及其在现代女装中的应用[D].无锡:江南大学,2012.
[3] 吴训信.百衲织物的历史发展与审美传承[J].丝绸,2019,56(12):122-128.
[4] 高琪.服装中的拼布形式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08.
[5] 庄恺.日本Boro与中国传统百衲衣的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7
[6] 范子午,杜冰冰.中国传统拼布艺术在服装再生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设计,2017(6):110-111.
[7] 章依凌,季晓芬.中国百衲服饰的造物意识与可持续文化观[J].工业工程设计,2021,3(5):46-52.
[8] 杨鲲.百衲的图形结构及其与地域文化关联性分析[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21.
[9] 茅惠伟.传统百衲织物的探源与分析[J].纺织学报,2010,31(9):109-113.
[10] 陆苗苗,谢静.汉唐时期晕裥织物装饰演变与技艺发展[J].服装学报,2024,9(2):16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