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3,Issue 9
Fall 2025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伴随时间的推移,高职教育已然发生较大转变,从原有的外延拓展模式转化为内涵式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新兴学科,逐步适应现阶段科技智能化时代对于电子领域的实际需求,助力行业建设发展。作为一个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和扎实理论基础的学科,大多从事于电子元件研发、电子材料、新工艺或新技术等方面。新时期社会主义社会亟需大量高质量、复合型人才,要求高职院校强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探究,着重创新育人理念,构建更具特色的教学体系,深化学生实践教学活动,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为社会经济建设做出努力。
[1]韩伟颖,张艳艳.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整合的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9,33(1):110-114.
[2]侯金奎,王成端,张磊.基于“1+2+1”工程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7(Z1):140-143.
[3]纪捷.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8):213-214.
[4]李野,刘艳阳,秦旭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J].才智,2018(20):21.
[5]邱海燕.应用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外企业家,2018(22):69.
[6]巩瑞春,张为,王晓丽,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研究[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7,31(2):139-142.
[7]宋国杰,罗定生,等.新时代智能科学的定位与发展—“2022全国人工智能院长论坛”会议综述[J].大学与学科,2022,3(4):124-128.
[8]王永华.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三个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21(19):50-52.
[9]刘进,钟小琴,李学坪.教育人工智能:前沿进展与机遇挑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13-123.
[10]刘继安,李岳,丁黎.未来技术人才培养:挑战与体系重构:基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的案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2):22-31.
[11]马楠,刘元盛,李德毅.智能时代与大学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5(6):164-167.
[1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5(3):1-6.
[13]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37(10):1-9.
[14]吴东,张立敏,张强,等.多维渐进式机器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8,16(3):151-154.
[15]刘坤,刘娣,毕云蕊.应用型本科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21(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