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3,Issue 7
“三苏文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实践
高等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是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乐山师范学院“三苏文化”通识教育课程蕴含的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文化自信等元素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三苏文化”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学模式及载体的创新,能有效促进思政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协同发展;在教学改革层面,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实践育人路径等方式有助于实现“三苏文化”从课堂走向实践,从文化走向育人。因此,“三苏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与课程思政的深入融合,不仅能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改革创新提供借鉴,也能为高等师范院校更好地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新时代青年教师提供参考。
[1]光明日报调研组.让三苏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眉山实践[N].光明日报,2023-06-29(05).
[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周全,张翔.师范院校加强通识教育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2(07):46-47.
[4]刘进、汪天飞、龙述君.乐山师范学院:深化“三化五融合”改革 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N],光明日报,2024-12-18(09).
[5]蔡达峰.我们的通识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6]徐朝晖.人文精神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向度[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1(06):75-81.
[7]汲安庆,李茹茹.聚焦情脉教学审美散文——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J].语文建设,2025(03):31-34.
[8]柳欣源,满莹.比较与融合:高师院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创新理路[J].教育科学,2024(06):38-46.
[9]陈欣,黄芙蓉.师范专业通识课程思政育人路径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6):88-90.
[10]刘姝.师范教育的“通识化”问题[J].江苏高教,2022(08):110-113.
[11]张丽,等.大学通识教育:杜威的经验启示[J].高教探索,2022(02):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