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2,Issue 9
Fall 2024
国内二语学习中隐喻能力习得研究
隐喻能力这个概念的提出像是一把钥匙,为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二语学习中隐喻能力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诸多模糊不清并引发争议的问题。本文将国内隐喻能力研究分为以下四类,并分析了现有隐喻能力研究需要改进之处:第一,目前的研究未能将隐喻理论与教学实践真正相结合;第二,目前隐喻识别技术仍有不足,识别过程仍需人工参与,这对研究者隐喻能力有一定要求,而且二语隐喻能力的研究只分析隐喻结果,缺乏对认知过程的研究。
[1]Lakoff ,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2]Lakoff, G.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3]Littlemore, J. & Low, G. Figurative Thinking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Palgrave Macmillian. 2006.
[4]陈朗.基于英语演讲可比语料库的中国中高水平EFL学习者隐喻话语能力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5]陈宗莹,培养学生隐喻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海外英语》,2020(10).
[6]李福印, 概念隐喻理论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外语,2005(7).
[7]李福印, 认知语言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 李庆丽.乔治·莱考夫概念隐喻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20.
[9]王寅、李弘, 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6).
[10]徐知媛.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研究[D].浙江大学,2013.
[11]严世清,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J], 山东外语教学, 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