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3,Issue 7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渗透下影像创作的高校美育教学研究
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影像创作的教学模式和创作实践产生深远影响。高校美育课堂在影像教育中引入生成式AI,可以拓展学生的创作边界,提升审美能力和技术素养。然而,现有教学体系仍普遍沿用传统教学路径,师资准备与课程资源尚不适应新技术环境。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从教学目标重构、教师能力提升、课程设计创新、评价体系改革等维度展开讨论,提出在高校美育教学中载入AI创作工具、构建跨学科协作平台、完善过程导向评价机制的策略路径,并以具体试点课程为依据分析其实践成效与不足。研究结果表明,AI技术的适度介入能激发学生创造力,并促进美育内容的多元拓展,但同时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及学生原创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旨在为高校在美育课程中系统融合AI创作技术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建议。
[1]徐如燕,郭齐胜.计算机生成兵力中的人工智能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01):31-34.
[2]王雪淳.基于图像识别与生成技术的人工智能应用[J].科技传播,2019,11(07):153-154.DOI:10.16607/j.cnki.1674-6708.2019.07.074.
[3]刘友华,魏远山.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方案的可专利性及权利归属[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3(04):84-90.DOI:10.13715/j.cnki.jxupss.2019.04.013.
[4]林雨欣.基于图像识别与生成技术的人工智能应用[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19,3(09):62-64.DOI:10.19772/j.cnki.2096-4455.2019.9.021.
[5]刘友华,李新凤.人工智能生成的技术方案的创造性判断标准研究[J].知识产权,2019,(11):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