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3,Issue 4
Fall 2025
古诗词本源概念英译的“求同存异”范式研究—— 基于文化自觉的翻译路径创新
本研究以文化自觉理论为基础,探讨古诗词本源概念英译中的“求同存异”范式。分析典型译例(如“仁者爱人”译为“The benevolent treat others with love”),在保持文化独特性(存异)方面,音译加注法(如“Dao”、“Chan”)能有效保留哲学概念的本真性;在建立文化共通性(求同)方面,普适情感映射(如将“亲望亲好”译为“goodneighbors wish each other well”)能有效提升目标读者的接受度。研究提出文化阐释与文本转换的动态平衡机制,为解决古诗词翻译中文化内涵流失与传播效能不足的矛盾提供了新思路,以期为推动中华文化精准传播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与实践意义。
[1] 李珊珊, 李宝. 论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以古诗词英译中的词语翻译为例[J]. 海外英语,2023,(22):27-29.
[2] 关宁. 美国诗人萨姆·哈米尔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2023.
[3] 张迟昀.《红楼梦》中的古诗词英译问题浅析—— 以霍克思译本为例[J]. 名家名作,2023,(04):119-121.
[4] 刘辰. 古诗词英译的翻译变通策略[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上旬刊),2020,(08):221-223.
[5] 黄翰, 陈文慧. 汉语古诗词英译的接受度研究—— 以《登鹳雀楼》《春晓》英译为例[J]. 海外英语,2019,(19):134-138.
[6] 呼莹莹. 中西文化的差异背景下的中国古诗词英译研究[J]. 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2019,16(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