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1,Issue 9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生物生态系统理论研究
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内部效度和生态效度,无法深入探究其心理健康的深层影响机制,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个体特征与环境系统的交互性仍需在未来加以重点关注。因此,本文试图以生物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以过程-人-环境-时间模型为基础,进一步厘清高校生态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可能存在影响的因素,构建一个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生物生态理论体系,为具体高校心理育人实践提供启示。
[1] 王光强,白卉,曾国权.师生关系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1(01):129-134.
[2] 董慧.新时代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研究[D].吉林大学,2022.
[3] 庞红卫.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挑战与推进策略[J/OL].当代教育论坛:1-13[2023-09-11].
[4] 吴文君,向小平.大学生同伴交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人际交往能力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04):585-591
[5] 卢晨,朱宇,湛宇灿等.我国中医药高校学生抑郁状态与同伴支持的关联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21,37(02):153-156
[6] 丁闽江.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实践[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05):57-60.
[7] 俞国良,李建良,王勍.生态系统理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18,39(03):110-117.
[8] 冯晨,严永红,徐华伟.“休闲涉入”与“社会支持”——基于积极心理干预的大学校园健康支持性环境实现途径研究[J].中国园林,2018,34(09):33-38.
[9] 吴冉,王宇景,陈江媛.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沟通的困境与应对[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01):106-108.
[10] 黄楚刁.生物反馈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中学生物教学,2023,(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