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Volume 1,Issue 6

Cite this article
4
Download
22
Citations
81
Views
20 July 2025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与作用机制

琳 任1
Show Less
1 福建师范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 中国
ASDS 2025 , 1(5), 51–57; https://doi.org/10.61369/ASDS.2025050010
© 2025 by the Author. Licensee Art and Design, USA. This article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NC 4.0)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
Abstract

新质生产力是党对新时代生产力的总结,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基于2012-2023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研究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新质生产力总体增长显著,但区域分化突出,东中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生产力水平始终处于高位。基准回归证实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稳健促进作用。此外,各地理分区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在各农业功能分区呈现“产销平衡区>主产区>主销区”的态势;农民增收与农业现代化在两者的促进作用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

Keywords
农业新质生产力
城乡融合发展
农民增收
农业现代化
References

[1] 马桔红. 2024,《农业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转型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J]. 统计与决策,第23期:12-18.
 [2] 李晓园、金雨乐和陈丽琴. 2025,《农业新质生产力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与政策建议》[J]. 江西社会科学,第4期:69-84.
 [3] 罗必良. 2024,《论农业新质生产力》[J]. 改革,第4期:19-30.
 [4] 高强和程长明. 2024,《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逻辑思路与改革路径》[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41-54.
 [5] 杨文惠. 2025,《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基于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的实证》[J]. 商业经济研究,第2期:53-57.
 [6] 申云、刘彦君和李京蓉. 2024,《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的逻辑、障碍及路径》[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158-171.
 [7] 周振. 2024,《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作用机理、问题障碍与应对策略》[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55-70.
 [8] 刘彦随. 2018,《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第4期:637-650.
 [9] 周德、戚佳玲和钟文钰. 2021,《城乡融合评价研究综述:内涵辨识、理论认知与体系重构》[J]. 自然资源学报,第10期:2634-2651.
 [10] 王武林、罗婉璐和周伟健. 2025,《福建省县域城乡融合时空演变与跃迁机制》[J]. 人文地理,第1期:113-123.
 [11] 田蓬鹏、潘子纯和朱玉春. 2024,《新质生产力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12-24.
 [12] 张震宇. 2024,《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理论逻辑与路径探索》[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第2期:11-21.
 [13] 孙志远. 2024,《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与机制》[J]. 中国流通经济,第5期:28-40.
 [14] 杨文溥和李照晗. 2024,《农业新质生产力、农民收入增长与收入分配效应》[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56-63.
 [15] 陈慧卿和曾福生. 2024,《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研究》[J]. 农业经济与管理,第3期:27-41.
 [16] 孙涛、孙斌和薛建春. 2025,《黄河流域城市群城乡融合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及耦合协调研究》[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期:1-12.
 [17] 王亚红和韦月莉. 2024,《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增收的影响》[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第4期:446-455.
 [18] 杨林和赵洪波. 2022,《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农民增收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检验》[J]. 山东社会科学,第4期:149-155.

Share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