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1,Issue 2
Fall 2025
二维码替换案的罪名适用研究
近年来偷换二维码的典型案件判决结果在刑法定性上主要存在盗窃罪和诈骗罪两大阵营。部分学者试图摆脱思维窠臼,以法益保护主义为指导提出了侵占罪等其他观点。盗窃罪的阵营中,存在对“秘密窃取”厘定不清、类比不合理等理论缺陷。诈骗罪阵营中,一般诈骗、双向诈骗对受害人认识不清,新型三角诈骗理论基础薄弱带来了实质检验的质疑。基于此,本文提出“三角盗窃”理论,尝试为“二维码替换案”的定性搭建合适的分析框架。
[1]邹晓敏盗窃案,福建省石狮市人民法院.(2017)闽 0581刑初1070号刑事判决书;宜黄法院:偷换店家支付二维码的行为如何定性,宜黄县法院网.
[2]陈文昊.“新型三家诈骗”之探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
[3]柏浪涛.论诈骗罪中的“处分意识”[J].东方法学,2017(02).
[4]刘梦雅,张爱艳.偷换商家支付二维码案的刑法认定[J].中国检察官2018,(01).
[5]徐剑.二维码替换案的罪名适用研究[J].法律适用,2021(02).
[6]张明楷.三角诈骗的类型[J],法学评论,2017(01).
[7]王钢.德国判例刑法(分则)[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59.
[8]张开骏,偷换商户支付二维码侵犯商户应收款的犯罪定性[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8(02).
[9]张明楷.刑法学(下)(第5版)[M],法律出版社,20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