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1,Issue 10
Fall 2025
人工智能技术引进高校“大思政课”的实践对策研究
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教育创新的关键驱动力。组织大思政课实践,依托人工智能创新实践模式,让学生在友好的互动氛围中交谈、分享,必定强化他们的思想塑造、文化熏陶体验。也以此融入人工智能技术与多学科的知识、思想观念等,带给学生更多新的思考,激励其勇于担当、积极尝试、顽强拼搏、反思自身,不断改进和提高综合素质。鉴于此,本文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价值,提出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希望能够为一线教育者提供更多借鉴与参考。
[1] 汪立超.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大思政课”格局构建[N]. 新华日报,2024-12-09(022).
[2] 陈小刚. 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N]. 山西科技报,2024-11-21(B11).
[3] 王晨. 数智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25,41(01):123-129.
[4] 马闯. 数字赋能“大思政课”:逻辑、困境与应对[J].荆楚学刊,2024,25(05):31-37.DOI:10.14151/j.cnki.jcxk.2024.05.010.
[5] 冉惠娟, 杜雁芸.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J].新疆社科论坛,2024,(05):99-105.
[6] 吕岩, 刘鹏宇. 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课”建设路径求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39):33-37.
[7]张美英, 袁东升. 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现状、困境及策略[J].源流,2024,(18):80-83.
[8] 韦清秀. 数字叙事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教学探赜[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03):40-44.DOI:10.16062/j.cnki.cn36-1247/z.2024.03.002.
[9] 常彩霞. 数智化赋能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审视及推进策略[J].青少年法治教育,2024,(08):18-20.
[10] 高燕, 陈慧文. 数字赋能“大思政课”: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策略[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 综合版),2024,24(08):25-28.DOI:10.16792/j.cnki.1672-6758.2024.0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