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1,Issue 6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收敛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推进制造业内部各细分行业碳排放强度向低水平区间收敛,对于精准施策、协同推进制造业整体降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0-2021年中国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通过构建σ收敛和β收敛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收敛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整体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离散程度呈扩大趋势,不存在σ收敛现象。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表现出明显局部σ收敛特征,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均呈现发散态势;整体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资本深化对制造业碳排放强度收敛产生正向影响,而企业平均规模和行业结构呈负向影响;三类制造业收敛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收敛最快,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收敛最慢,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收敛速度居中。根据研究发现,本文针对性提出建立分类施策的政策体系和构建系统性的碳减排及收敛促进机制等政策建议。
[1] 梁中, 汪跃. 从“双重错位锁定”到“双元解锁”——中国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情景与政策路径 [J]. 社会科学研究, 2022, 01): 68-76.
[2] 何文韬. “新常态”下制造业设备投资峰值波动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微观视角 [J]. 产业经济研究, 2016, 05): 69-77.
[3]Xu J ,Guan Y ,Oldfield J , et al.China carbon emission accounts 2020-2021[J].Applied Energy,2024,360122837-.
[4] 张继宏, 程芳萍. “双碳”目标下中国制造业的碳减排责任分配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1, 31(09): 64-72.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N]. 2021-10-25.
[6]Dongdong L .Convergence of energy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evidence from manufacturing sub-sectors in China.[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2,29(21):31133-31147.
[7]Xiaomeng Z ,Chu W .Inequality of carbon intensity in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sector: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24,68194-203.
[8] 付华, 李国平, 朱婷. 中国制造业行业碳排放:行业差异与驱动因素分解 [J]. 改革, 2021, 05): 38-52.
[9] 李新安, 李慧. 外资引入、技术进步偏向影响了制造业的碳排放吗?——来自我国27个制造行业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检验 [J]. 中国软科学, 2022, 01): 159-70.
[10] 钟世川, 毛艳华. 数字技术偏向下制造业行业生产率的收敛效应 [J]. 科学学研究, 2024, 42(12): 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