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Volume 2,Issue 6

Fall 2024

Cite this article
5
Citations
10
Views
20 June 2024

合肥科创人才生态环境的系统性评价与协同优化研究—— 基于2018-2022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云麒 张
Show Less
1 澳门城市大学, 澳门城市大学
UAID 2024 , 2(6), 13–15; https://doi.org/10.61369/UAID.11647
© 2024 by the Author. Licensee Art and Design, USA. This article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NC 4.0)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
Abstract

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格局深度重构背景下,合肥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其科创人才生态环境建设面临多维挑战。基于2018-2022年数据,构建四大维度评价模型,以改进熵值法与可持续发展度指标体系分析人才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经济基础指标权占比25.2%,系统协调度呈现持续弱化趋势(CI 年均降幅4.7%),创新资源投入产出效率显著降低(AI 指数降幅63.8%)。由此提出多维度化资源配置策略与方案。

Keywords
生态环境
科创人才
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
References

[1] 黄超.高质量项目建设提速城市发展能级全面提升[N].沈阳日报,2024-01-18(003).DOI:10.28770/n.cnki.nsyrb.2024.000304.
[2] 李立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高教人才培养改革逻辑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01):3-10.
[3] 马晓蓉,赵长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三重维度[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7(04):97-103.DOI:10.13319/j.cnki.
sjztddxxbskb.2023.04.14.
[4] 邱安昌, 王素洁. 东北人才生态环境及评估研究[J]. 东疆学刊,2008,25(3):84-89.
[5] 占毅.关于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中若干问题及对策探讨[D].武汉理工大学,2004.
倪鹏飞,李清彬.人才环境的国际比较:指标构建及应用[J].南京社会科学,2010,(2):15-23.
[6] 林柳璇,陈雅兰.中国原始创新人才生态环境评价及影响因素[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8):112-124.
[7] 刘祺,张向前.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生态环境体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2,35(10):100-105.
[8] 朱达明.人才环境初探[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 (7) :4-8.;
[9] 张清涛.青年发展型城市的人才生态环境研究[J].新生代,2023,(06):53-58.
[10] 王建永,张亚星,蒋祺炜.在蓉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评价及建议策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05):140-153.DOI:10.13734/
j.cnki.1000-5315.2022.05.016
[11] 尹洁.优化人才环境、深化“养人之城”建设路径探析—— 基于合肥的地方实践研究[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22,21(04):25-28+41.
[12] 崔丽杰.山东省科技人才生态环境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
[13] 顾然,商华.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人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1):289-294.
[14] 张玉智.基于信息生态环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情报科学,2013,31(1):52-55.
[15] 段智慧,孟雪,郝文强.人才生态环境视角下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路径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3,40(04):107-122.DOI:10.16471/
j.cnki.11-2822/c.2023.4.008
[16] 苏振民,林炳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警度—— 以南京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03):103-106.

Share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