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Volume 3,Issue 2

Fall 2025

Cite this article
5
Citations
15
Views
20 February 2025

长城走廊驱动边疆治理与共同体构建的机制探索

程耀 杨1
Show Less
1 内蒙古大学, 中国
© 2025 by the Author. Licensee Art and Design, USA. This article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NC 4.0)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
Abstract

 本文从场域理论视角提出“长城民族走廊”范式,揭示其作为多族群互动场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中的结构性作用。对于新时代发挥长城走廊对民族团结工作的作用,研究提出三条创新路径:第一,强化政府主导的动态治理机制,通过制度设计的历时性调适与资源配置的共时性整合,构建“国家在场性”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平衡框架;第二,激活文化遗产的共同体叙事功能,重构族群互动中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共识,将历史记忆转化为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第三,深化经济互补互嵌模式,推动传统资源置换向现代生产要素协同转型,构建生态—技术—文化多维互嵌的协作体系。三条路径形成“治理—文化—经济”三位一体的实践架构,既延续了长城走廊“消解边界—构建认同”的历史逻辑,又通过文化挖掘、制度创新等创新工具实现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

Keywords
长城
民族三交
民族走廊
场域
References

[1] 欧文·拉铁摩尔:《中国亚洲的内陆边疆》,唐晓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290-300页.
 [2] 张建勋,黄达远:《论长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
 [3] 蒙祥忠,麻国庆:《联结与交融:从民族交错地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0期.
 [4] 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第145页.
 [5] 弗雷德里克·巴特:《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李丽琴译 ,商务印书馆,2014,第1-10页.
 [6] 刘燕玲:《族群边界、族界符号与族群认同——海外华人族群边界意识探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4年第2期.
 [7] 范晔撰《后汉书》卷七十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99,第1989页.
 [8] 仪平策:《大风起兮:秦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9] 单月英:《匈奴墓葬研究》,《考古学报》2009年第1期.
 [10] 班固撰:《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1999,第121页.第2788页.

Share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