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1,Issue 2
Fall 2025
幻象与现实之间:清末君主立宪的尝试与破灭
清末新政期间,清廷面对内外危机,试图通过政治改革挽救统治。1905年,清廷派遣五大臣考察西方宪政,希望通过推行君主立宪巩固统治。然而,《钦定宪法大纲》等改革举措未能触及权力分配核心,反而强化了君主权力,被批评为“伪立宪”。同时,清廷改革迟缓且形式化,未能有效缓解满汉矛盾与社会危机,进一步引发立宪派与地方官员的不满,为革命党的反清运动创造了条件。革命党充分利用清廷改革的虚伪性,通过舆论、军事行动和社会渗透等多维干预手段削弱清廷统治。他们借助《民报》等舆论工具揭露“骗局说”,扩大反清思想的社会影响;多次发起起义,尽管失败,但逐步动摇了清廷的权力根基。1911年,清廷推行《新订内阁官制》与铁路国有政策,激化社会各阶层矛盾,最终导致清廷失去统治合法性。
[1]请参阅周叶中,江国华.博弈与妥协-晚清预备立宪评论[J].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胡继武、金冲及.论清末立宪运动[J].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陈忠云.清末民初政治制度改
革失败原因的研究[J].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易斌,探析晚清预备立宪时期官制改革的失败原因.[J].宜春学院学报,2008(2);李月.清末“预备立宪”:一场宪政“闹剧”[J].中
国人大,2010(1);田一雯.从心理角度浅析清末预备立宪的失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5);侯宜杰.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J].史学月刊,1991(4);刘舒杨,王浦劬.清
末预备立宪民主改革失败的策略互动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7(6);张静.从反现代化角度看清末预备立宪[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2]毕苑.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J].福建教育出版,2010(180).
[3]梁启超.立宪法议[J].饮冰室合集,1996,(01):1 .
[4]梁启超.立宪法议[J].饮冰室合集,1996,(01):6-7.
[5]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革命改革风潮[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0.
[6]余肇康致止公相国函[J].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五日.
[7]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革命改革风潮[J].沈阳人民出版社,2020, 53-54.
[8]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汇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J].中华书局,1979,1.
[9]余肇康致止公相国函[J].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五日.
[10]任增霞.晚明与晚清时事小说研究[J].南开大学出版社,2021,174.
[11]《吴樾遗书·暗杀时代》,转引自黄波:《被打断的近代化》东方出版社,2017年版,第189页.
[12]转引自吴樾.意见书[J].民报,3;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册[J].三联书店,1960年,391-392.
[13]《陈天华集》,转引自黄波编著:《被打断的近代化》,东方出版社,2017年版,第189页.
[14]徐凤桐.颐和园趣闻[J].北京出版社,2000,91.
[15]转引自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革命改革风潮》.沈阳人民出版社,2020,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