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3,Issue 8
Fall 2025
基于介质分类的地下林火差异化扑救方法优化与实践效果评估
本文聚焦基于介质分类的地下林火差异化扑救方法优化与实践效果评估。在优化路径上,提出构建 “技术 + 经验” 协同定位体系,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经验精准定位火区;依据腐殖质层、泥炭层、树根等不同燃烧介质的特性,制定 差异化扑救策略;强化 “监测 - 灭火 - 防控” 全流程联动,建立 “空天地” 一体化监测网络与闭环响应机制;研发轻量化、精准化专用工具以适应复杂地形。同时从专业队伍建设、技术标准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实践效果评估显示,该优化措施经济效益显著,投资回报率高;社会效益突出,实现扑救人员零伤亡,消防员作业强度与心理压力降低,生态破坏程度减轻,土壤结构与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还带动了森林防火科技产业发展,为地下林火高效防控与生态保护提供了实践参考。
[1] 舒立福,王明玉,田晓瑞等.大兴安岭林区地下火形成火环境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4):62-67.DOI:10.3969/j.issn.1004-4574.2003.04.011.
[2]陈劭.林火扑救优效组合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3]王志成.夏季森林地下火扑救技术与机具[C]//当代林木机械博览(2004).[出版者不详],2005:85-86.
[4]王志成,刘绍卓.夏季森林地下火分类及火行为特点[J].林业科技,2004,(04):26-28.
[5]李中岳.森林火灾的分类及对策[J].安徽消防,1994,(02):6-7.
[6] 何诚 ,舒立福,张思玉等.我国寒温带林区地下火发生特征及研究[J].森林防火,2014,(4):22-25.
[7] 陈韵如,杨扬,张喜亭等.大兴安岭森林火烧恢复年限对土壤磷及其有效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39(21):7977-7986.DOI:10.5846/stxb201806051264.
[8] 李忠琦,张淑云,李华等.黑龙江省呼中林区地下火发生的气象条件分析[J].森林防火,2004,(1):25-26.DOI:10.3969/j.issn.1002-2511.2004.01.012.
[9]于立峰.森林地下火蔓延方式及火行为特点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2012,(2):111-112.DOI:10.3969/j.issn.1673-4505.2012.02.056.
[10]冯玉元.安全扑救山区林火的措施探讨[J].森林防火,2018,(02):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