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2,Issue 3
Fall 2025
生态流量调控与水工环系统协调机制
本文聚焦生态流量调控与水工环系统协调机制,分析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现状与挑战,同时指出存在跨部门协同不足、监测网络不完善、技术适应性待提升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协调机制的总体框架与目标,提出建立 “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科技支撑” 的多层次体系,涵盖组织协调、目标协同、技术支撑、运行调控及监督反馈与评估等具体机制,以实现生态流量与水工环系统的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从政策法规、资金投入、科技与人才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并给出分阶段推进、试点示范、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等实施路径,旨在为生态流量调控与水工环系统的长期协调发展提供支撑,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1] 党晓戈. 多闸坝河流分段分类生态流量调控研究[D]. 河北工程大学,2021.DOI:10.27104/d.cnki.ghbjy.2021.000388.
[2]顾晓伟,章蕾,刘京京,等.小水电站生态流量自动调控系统标准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C]//中国水利学会,西安理工大学.2024中国水利学术大会论文集(第七分册).水利部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2024:77-79.DOI:10.26914/c.cnkihy.2024.070068.
[3] 吕静. 水库调度运行对下游河道生态流量的影响及调控技术研究[J].水上安全,2024,(14):85-87.
[4] 曹阳. 沙颍河生态流量过程计算及模拟调控研究[D]. 郑州大学,2022.DOI:10.27466/d.cnki.gzzdu.2022.000456.
[5] 轩玮, 李卢祎. 生态流量调控与水资源保障集成技术—— 算好“生态水账”复苏美丽白洋淀[J].中国水利,2021,(15):16-21.
[6] 王鹏, 华祖林, 褚克坚, 等. 高度城镇化地区河网水系生态调控方案[J].水资源保护,2022,38(01):205-212.
[7]孟立志. 水工环地质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9):1805-1805.
[8] 王新贺. 水工环地质调查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C].//2018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18:204-208.
[9] 吕相伟, 刘垚. 基于智能遥感识别的矿山水工环灾害数据采集系统[J].世界有色金属,2021,(7):26-27.DOI:10.3969/j.issn.1002-5065.2021.07.013.
[10] 张郝哲, 罗少勇, 张学军等. 水工环地质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13):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