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1,Issue 2
Fall 2025
范式理论视域下新质生产力、金融新质生产力与金融强国建设研究
文章从产业经济学与金融学视角对新质生产力、金融新质生产力、金融强国三个变量进行了诠释梳理,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三个变量构成进行了分析。运用范式理论的经验范式、理论范式、模拟范式、数据密集型范式,认为新质生产力的落地需要金融新质生产力中长期资本的支持,实体经济的“数智化转型、高质量发展”与“动力转换”均离不开金融长期资金的支持;并从“新质生产力—金融新质生产力—金融强国”的链式传导路径与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崛起,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服务等新业态,数据、创新、科技赋能实体经济的初创期与成长期均需协同金融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实现经济强、金融强的范式理论应用。
[1]鲍宗豪.《中国式现代化源起、创新与发展》[M].东方出版社,2023年.
[2]王军旗.《中国式现代化十三讲》[M].宁夏人民出版社,2023年.
[3]张旭、于蒙蒙.新质生产力的“述”与“论”:时代意义、实践路径与中国式现代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4(07)NO.45:pp:1-9.
[4]赵秋运,严佳佳.中国工业现代化、工业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J].广西社会科学,2024.NO.3:PP:1-10.
[5]任保平.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与任务[J].经济问题,2024(5):1-6.
[6]张沥幻,张金昌.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基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视角[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24(05):131-144.
[7]周文,何雨晴.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与新路径[J].财经问题研究,2024(04):3-15.
[8]蔡万焕, 张晓芬.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4(02):29-38.
[9]盖凯程,韩文龙.《新质生产力》[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10]贺俊.新质生产力的经济学本质与核心命题[J].人民论坛,2024(6):11-13.
[11]黄群慧,盛方富.《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J].《改革》2024(2)15-24.
[12]李金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8).
[13]李平,江飞涛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研究:基于中国产业政策反思和重构的视角[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4.
[14]齐骥.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研究:理论与案例 [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6).
[15]陆岷峰.金融强国与金融新质生产力:构建以数智化驱动的金融高质量发展新生态[J].中国流通经济,2024(5):18-27.
[16]徐枫.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助力改善民生建设访谈[N].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2024(12).